放心借逾期说起诉我我还款了他说也不算
在日常生活中,借贷行为十分普遍,但一旦出现逾期还款,出借方常会诉诸法律途径保护自身利益。近期,一起借款人逾期后被起诉,还款后仍面临诉讼的情况引发社会热议。本文将围绕此事件,从法律层面剖析相关法规,为类似纠纷提供借鉴。

一、借款合同的法定效力 依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》第197条,借款合同是借款人向贷款人交付一定金额货币,贷款人按期归还本金并支付利息的协议。该合同一旦依法成立,便具有法律强制力。

二、逾期还款的法律后果 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》第210条规定,借款人未按约定时间归还借款的,应按约定或国家规定支付逾期利息。逾期还款构成违约,借款人需承担相应责任。

三、诉讼时效的界定 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第188条规定,诉讼时效为三年,自权利人知晓或理应知晓权利受损及义务人之时起算。但权利受损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,法院不予保护。

四、还款后的时效中止 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第194条规定,权利人向义务人提出履行要求时,诉讼时效中止,自中止或相关程序终结之日起,时效重新计算。
五、还款后诉讼的效力 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》第152条,被告在诉讼中履行全部或部分义务,不影响诉讼进程。但若原告仍坚持诉讼,法院应继续审理。
六、还款后的诉讼请求调整 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》第54条规定,被告在诉讼中可变更诉讼请求,但需符合法律规定,不得损害第三方合法权益。
七、借款合同解除的情形 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》第93条规定,出现以下情况时,当事人可解除合同:(一)一方明确表示或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义务;(二)迟延履行主要义务,经催告后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;(三)迟延履行或违约行为导致合同目的无法实现;(四)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。
八、结语 总体而言,借款人逾期后即使还款,诉讼仍可能继续。但借款人可申请诉讼请求变更,要求法院依据实际情况公正裁决。在借贷活动中,双方均应遵守法律,诚信履行合同,以保障自身权益。







